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碧海藍天給您家的感覺















感謝各位兄弟姊妹的支持與愛戴
碧海藍天國際潛水飛行聯盟為了讓大家來到店內更有"家"的感覺
我們重新布置...新的佈置,新的產品以及新的方向













我們將在近期推出返鄉活動
屆時希望大家熱情參予,並且可以呼朋引伴一同來參加我們的活動
也可以來看看店內的新風貌喔!
如果有需要買裝備的人,更是不可缺席的喔!
錯失機會的話...可能要再等很久了!
所以...所以...趕快把我們的Facebook加入粉絲團,
將我們的部落格家到我的最愛吧!
錯失良機...你可是會搥心肝的捏~

































臉書: www.facebook.com/seaskeandersen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心情日記

前幾天Post長尾鯊的影片之後,網路上似乎沒有非常多的回應!
不過那天這個網站的人氣卻也衝高了不少,
應該算是一種另類的支持方式吧!
然而,當然還是希望各位讀者可以不要只是看看影片、看看文章、看看資訊而已,
我們更希望妳們能夠提供我們更多的建議,讓我們的網站做得更好,
讓我們給予您更好的服務囉!

此外,更希望大家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一同守護海洋珍貴的資源喔!



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讓我們攜手愛護地球資源!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水中精靈...海蛞蝓-Sea slug(特輯二)Part TWO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學名:Glaucus atlanticus),是一種藍色、小型的遠洋翼蓑海牛,海生腹足綱海神鰓科軟體動物海神鰓屬的單屬種,與 Glaucilla marginata 有近緣關係。

名稱的由來: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最早由歐洲學者在1777年發現,他的造型令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海神Glaucus,他吃了神奇的草,雙手變成魚鰭,雙腳也延伸變長為尾巴,這是牠命名的由來。

簡介: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身體大小可達六公分其背側和腹側呈現深藍色和銀灰色,主要分布於泛熱帶地區,常隨著潮流和僧帽水母錢幣水母一起出現。
分布與棲息地:
裸鰓亞目分佈全世界的溫帶和熱帶海域中。被發現的地區,包括東非南非南海岸,歐洲水域的東海岸,澳大利亞莫三比克
屏東小琉球首次發現台灣新紀錄種—大西洋海神海蛞蝓,高師大地理學系羅柳墀助教等研究團隊認為此物種多生存在赤道熱帶地區,會在台灣出現,可能和全球海水溫度上升,族群向北方擴散有關,生態環境變化值得注意。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最早由歐洲學者在一七七七年時發表,今年的春節期間,小琉球民宿業者王添正帶客人到潮間帶時,意外發現並記錄,不過只有五、六十隻,對當地生態還不會有大改變。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也可能是食物誘因導致遷移,除了全球海水溫度上升,讓海蛞蝓往北移動,羅柳墀分析,海蛞蝓以水螅、水母等腔腸動物為食,小琉球遍布僧帽水母,食物應也是誘因之一,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會直接游近僧帽水母抱住後將其吃掉,牠的身體因而常累積僧帽水母的毒素,會刺人並引起劇痛,觀察牠時要很小心,最好不要徒手觸摸,更不能食用。
羅柳墀說明,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色彩鮮豔且優雅,在深藍色的基底上配上銀白色的色彩,外型好像造型奇異的小飛機,身上有三對對稱突出的腕狀構造,及深藍色修長的尾巴,會被命名為大西洋海神,主要是因為希臘神話中,海神Glaucus 無意中吃了神奇的草,使祂不會死亡,但身體產生改變,雙手變成類似魚的鰭,雙腳也延伸變長為尾巴,和這種海蛞蝓神似,因此以之命名。
三十七歲、長時間觀察小琉球海洋生態的王添正,在小琉球經營民宿「大海的家」,擁有十一年導覽解說經驗,精通浮潛及攝影,時常帶領遊客參觀小琉球的潮間帶,欣賞當地豐富璀璨的海洋生態,每有令人驚艷的發現,都會PO上臉書,與網友分享小琉球的人文及生態美景。
王添正說,他於2012年一月廿四日在琉球鄉杉福村肚仔坪潮間帶發現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數量約有五十隻,有些已經抱卵,色彩鮮豔形態優雅。
在屏東縣政府和琉球鄉公所支持下,經過一年調查,羅柳墀研究團隊已發現小琉球新紀錄海洋無脊椎動物共一百四十七種,包含兩種正在鑑定中的新物種和三種台灣新紀錄種。

參考資料:
http://www.worldpeoplenews.com/news/17/2012-02/2039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A5%BF%E6%B4%8B%E6%B5%B7%E7%A5%9E%E6%B5%B7%E8%9B%9E%E8%9D%93

水中的精靈...海蛞蝓-sea slug(特輯一)Part ONE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黃興倬,上周在墾丁後灣海域一處水深約15公尺、面積約400平方公尺的區域內發現超過50種、約60~80隻海蛞蝓(音同擴於)群聚。他說:「這是我看過全台灣海蛞蝓群聚最多的地方,鮮豔色彩(圖),美不勝收,有如海蛞蝓天堂。」
黃興倬說,後灣海域食物來源豐富、人為干擾及污染少,才會吸引海蛞蝓大量群聚。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正平則呼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好好保護這個海蛞蝓天堂。」

海蛞蝓小檔案:
裸鰓類裸鰓亞目Nudibranchia)下的軟體動物。牠們身體柔軟、沒有外殼及棲於水中,其顏色非常鮮艷。裸鰓亞目是異鰓總目中最大的一個亞目

裸鰓類有時會被簡單的稱為海蛞蝓,但海蛞蝓卻包含了多類不同及相距很遠的動物。一些海蛞蝓也像裸鰓類般色彩鮮艷,很容易造成混淆。
 
 分布:
裸鰓類分佈在全球的海洋。牠們可以在鹹水環境生活,但在溫暖及淺水區可以生長到最大的體型。
 特徵:
裸鰓類的身體形態可以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兩側對稱的。牠們沒有外套腔。成年的裸鰓類長2-60厘米,沒有外殼或蓋。

裸鰓類的眼睛構造簡單,只能分辨光與暗。[1]眼睛直徑長四分之一毫米,只有晶體及五個光感受體。[2]牠們是以背部突出的鰓羽來呼吸,而不是用鰓的。牠們的頭觸角對觸覺味覺嗅覺很敏感,而棒狀的嗅角則用來偵測氣味。
 繁殖:
裸鰓類是雌雄同體的,擁有兩性的生殖器官,但很少會自行受精。牠們一般會將其排在一條膠質螺旋管道中。[3] 通常是幾隻甚至十幾隻裸鰓類聯體、成串地交合: 最前的第一個的雌性器與第二個的雄性器官交合, 而第二個的雌性器官又與第三個的雄性器官交合, 如此一個挨著一個與一前後不同的性器官交合。 它們交合常常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之久。
  攝食:
大部份裸鰓類都是肉食性的:有些會吃海綿動物,有些會吃水螅綱,另外有些會吃外肛動物,一些甚至是同類相食或吃同種的。其他食物包括尾索動物藤壺海葵
 吃水螅綱的裸鰓類會將刺絲胞儲存在背部的角突[4]刺絲胞會經過裸鰓類的消化道而對其沒有傷害。裸鰓類會以腸臟膨隆來將刺絲胞置放在下身的特別位置。故此中螅綱及其刺絲胞並不會對裸鰓類造成傷害。已知裸鰓類的一種有著很大的液胞的特別細胞,在過程中有著重要的角色,但並不知道怎樣。牠們也會吃植物葉綠素,利用它們來製造食物。
出處: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3%B8%E9%B0%93%E9%A1%9E
                       
                         English introduction

A nudibranch /ˈnjdɨbræŋk/[1] is a member of Nudibranchia, a group of soft-bodied, marine gastropod mollusks which shed their shell after their larval stage.[2] They are noted for their often extraordinary colors and striking forms. There are more than 3,000 described species of nudibranchs.[3]

The word "nudibranch" comes from the Latin nudus, naked, and the Greek βραγχια, brankhia, gills.

Nudibranchs are often casually called sea slugs, but many sea slugs belong to several taxonomic groups which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to nudibranchs. A number of these other sea slugs, such as the colorful Aglajidae, are often confused with nudibranchs.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Nudibranchs occur in seas worldwide, including both the tropics and Antarctica.

Nudibranchs live at virtually all depths of salt water, from the intertidal zone to over 700m. Their greatest size and variation is in warm, shallow waters.[citation needed]

Nudibranchs are benthic animals, found crawling over the bottom substrate.An exception to this is the neustonic Glaucus and Glaucilla nudibranchs, which float upside down just under the ocean's surface. Another exception is the pelagic nudibranch, Cephalopyge trematoides, which swims in the water column.

豆丁海馬-Pygmy seahorse


海馬不是馬,牠是長得不像魚的,有著圓筒狀的長吻,狀似馬頭而得名。全世界已知約有50多種海馬,都是海馬屬(Hippocampus)的成員,牠們的繁殖方式十分特別,是由母海馬將卵產於公海馬腹部的育兒袋,一直到小海馬從育兒袋中孵出,可以說是自然界中最有趣而且奇特的一群動物,然而大多數的海馬物種在野外並沒有被研究過。


有海中小精靈之稱的豆丁海馬(pygmy seahorse),目前只有四種已被分類命名。全世界第一尾豆丁海馬是在1996年發現的,牠們生長於海扇珊瑚上,發現者是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亞的水族館工作人員巴吉邦(George Bargibant),因此以他的姓氏命名為「巴氏豆丁海馬」(Hippocampus bargibanti),另外三種分別為:2001年於澳洲東部外海羅德豪島的潟湖內發現的「克里蒙氏豆丁海馬」(H. colemani),以及2003年於印尼藍碧海峽發現的「丹尼斯豆丁海馬」(H. denise)與「彭氏豆丁海馬」(H. pontohi)。在台灣海域,除了丹尼斯豆丁海馬尚未被發現外,其餘三種都已被找到,克里蒙氏及彭氏豆丁海馬都是2007年在綠島淺海發現的。


2003年11月,筆者為了執行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西太平洋生物多樣性地現親緣關係之研究」,有幸前往印尼布那肯(Bunaken)國家公園的美娜多海域潛水調查。


美娜多的藍碧海峽是知名的潛水勝地,也是印尼最早發現豆丁海馬的海域,在水深20多公尺的崖壁生長的海扇型網柳珊瑚上,通常可以發現至少兩隻豆丁海馬。想在這裡拍照都得排隊,在水深20多公尺又有海流的情況下拍照非常辛苦,尤其牠的偽裝色與凸起表皮組織,與宿主海扇十分相似,牠們以尾部攀住珊瑚,精巧地躲藏在珊瑚蟲群體間,令許多潛水攝影者十分難以拍攝到理想畫面,也因此更加吸引潛水客想一睹牠的盧山真面目。讀者可能很難想像一團接一團的潛水客在排隊等待拍照的情形,很多人在導潛指示下仍無法看清楚豆丁海馬,往往氧氣快用完了還輪不到自己拍照,拍了照片回來才知道,牠是那麼的小!那麼的可愛!


菲律賓和日本琉球在2004年都陸續發現了豆丁海馬,也吸引很多台灣潛水客前往拍照。我相信台灣的珊瑚礁海域一定有牠的蹤跡,為了尋找這水晶宮的超級名模,我於是在當年的珊瑚礁生態保育活動週內,發起尋找豆丁海馬的活動,果然一個月後,就有台灣潛水界的同好在蘭嶼發現,接著墾丁紅柴、獨立礁都發現有豆丁海馬分佈。


令人惋惜的是,2008年墾丁海域發生了盜採豆丁海馬的事件,1月7日,南北潛水中心負責人蔡永春帶領一群義大利潛水客到南灣獨立礁潛水,目的是觀賞水深22公尺處海扇上的豆丁海馬,未料不僅三尾豆丁海馬不見蹤跡,連同宿主海扇柳珊瑚也一起被挖走,現場留有鐵鎚敲擊痕跡和一小段斷落在海底的柳珊瑚枝。


這是一件相當惡劣的盜採國家公園珍貴資源的事件,不但捉走豆丁海馬,連同宿主也盜走,顯然是有預謀敲鑿海扇,可能要連同海扇珊瑚一起飼養或販賣。這次被盜採的海扇珊瑚,是目前台灣發現有豆丁海馬分佈的海域中,水深最淺的(一般都分佈在水深30公尺以下),而且位在墾丁獨立礁凹縫處,不易被錨勾到,極不容易被破壞。最近四年來,我一直很擔心每年這麼多潛水客的拜訪,是否會讓牠受到驚嚇或被偷走,但是萬萬沒想到如今連牠的家也不見了。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7期5月號】

中文版資料出處: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1385


                        English introduction
 
The pygmy seahorses comprise several species of tiny seahorse in the syngnathid family or Syngnathidae (seahorses and pipefish). Family Syngnathidae is part of order Syngnathiformes, which contains fishes with fused jaws that suck food into tubular mouths. They are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around the Coral Triangle. They are some of the smallest seahorse species in the world, typically measuring less than 2 centimetres (0.79 in) in height.

The first species discovered lives exclusively on fan corals and matches their colour and appearance. So effective is pygmy seahorse camouflage that it was discovered only when a host gorgonian was being examined in a laboratory. Other species live on soft corals or are free-ranging among seagrasses and algae.

The first pygmy seahorse known to science was Bargibant's seahorse, (Hippocampus bargibanti). At least six more species were named after 2000.
 
 
Reference:http://en.wikipedia.org/wiki/Pygmy_seahorse

一同保護海洋資源吧!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多多推廣潛水活動,讓我們了解海洋生態的美

潛水,不再只是一個休閒活動
更是一個學習的方法!
學習甚麼呢?學習如何保護海洋,了解海洋資源的重要,
並且了解海中生物是多麼的多采多姿與美麗。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內外有哪些名人也在潛水吧!
我們的台灣之光...李安大導演

 
藝人張根碩

 
藝人趙碩

 
藝人林依晨


 
東森新聞台當家甜美女主播吳宇舒
 
看完有沒有衝動想要一起來水下探險呢??哈哈!!別再猶豫了...快來吧!

馬拉帕斯加島(Malapascua Island) - 稀有的長尾鯊(Thresher Shark)

 
動物星球Animal Planet節目中介紹到了神奇的長尾鯊Thresher Shark),據說要看長尾鯊就一定要到菲律賓Philippine-宿霧Cebu-馬拉帕斯加Malapascua-孟納秀Monad Shoal)。
目前人類對於長尾鯊的認識與研究報告非常稀少若用Google去查文獻資料也所查到的也非常有限只知道這個物種住在深300米的水域中有文獻說牠是素食主義也有文獻說牠是吃深海烏賊眾說紛紜下更增添了牠的神祕感。
但是對於潛水員來說,能夠親眼看到這樣神奇的物種比什麼都來的重要
經過了網路的爬文與長時間的規劃Wally教練終於在20117月底看到了稀有的 - 長尾鯊
馬拉帕斯加島Malapascua Island在全世界上是看長尾鯊非常重要的一個潛點據說這裡也是看大眼長尾鯊唯一的一個潛點由於長尾鯊住在深300米的水域中一般的潛水員根本無法潛到這個深度而孟納秀Monad Shoal這個潛點在當地又稱清潔站Cleaning Station),而清潔站的由來就是長尾鯊每天清晨都會自300米深的水域游到約20米深的清潔站讓清潔魚清潔鯊魚皮上的寄生蟲
然而在茫茫大海中又是如何發現這樣神奇的物種呢?據說是當地的漁民最先獵捕到長尾鯊的,進而由當地政府予以適當的保護而成為一個重要的潛點。
由於大眼長尾鯊生性害羞,因此當地潛店嚴格規定潛水員在拍照時禁止使用攝影燈與閃光燈,深怕驚嚇到牠們,導致失去了這個珍貴的觀光資源。
 
長尾鯊小檔案:
長尾鯊學名Alopias),是鼠鯊目下的一,又稱狐鮫科,分佈於世界各地溫帶熱帶的海域。長尾鯊科下只有一及三個物種
長尾鯊特別長的尾巴或尾鰭就像是打穀機般,佔體長的三分之一。牠們是活躍的獵食者,尾巴其實是用來打暈獵物的。直至目前最大的物種細尾長尾鯊,體長及體重分別可以達到6米及400公斤。大眼長尾鯊排第二,長約4.9米,而最細少的淺海長尾鯊則有3米長。
長尾鯊較為幼長,頭小吻短,背鰭小,胸鰭上半葉很長及向後彎曲。除了大眼長尾鯊外,其他的長尾鯊的眼睛都相對較細。背部呈褐色、灰藍色或灰綠色,腹部較淺色。長尾鯊的三個物種可以從其背部的顏色來分辨:細尾長尾鯊的是深綠色,大眼長尾鯊的是褐色,而淺海長尾鯊的是藍色。
長尾鯊是獨居的動物。在印度洋的長尾鯊是按性別來區分深度及空間。所有的物種都是高度遷徙或遠洋回遊的。
長尾鯊是其中一類可以如海豚般躍出水面的鯊魚
 
就像所有的大型鯊魚,長尾鯊的生長率較慢,並受到捕漁業的危害。除了牠們的肉外,長尾鯊的魚肝油魚翅都是被人捕獵的原因。
牠們對人沒有危害,不過曾有潛水員被其尾鰭打傷。亦有報導指有漁民被其尾巴斬斷頭部。
長尾鯊在美國南非是有獎的競技魚類。細尾長尾鯊墨西哥更是消閒釣魚的目標。長尾鯊在某些地區為了其商業價值及釣魚運動而被養殖。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潛水客與小海獅

 
想要跟他有一樣的經驗嗎??加入我們的團隊...你就有機會遇到可愛的海中生物喔!

Sea-sky international scuba diving club



This is our introduction video. We are so sorry that we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make an English one. However, we believe you can know us through our Chinese video. Feel free to ask we question^^

碧海藍天宣傳影片


這是我們的宣傳廣告喔!!希望大家會喜歡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誰說美女不愛潛水-Part 2--->吳宇舒女主播

今天為您帶來的是...我們東森新聞台當家甜美女主播...吳宇舒
他也去學潛水了喔!!想知道他的心得嗎??下面是從他的網誌轉載過來的內容!

  雖然穿著裝備..不過她...真的是我們美麗的女主播 吳宇舒大美女喔!!


雖然穿著裝備,每個人都長得一樣,
但這真的是我無誤!

在台灣什麼水上活動都玩過了,
尤其是浮潛,
從大學起,每到墾丁一定會去,
後壁湖的海底美景真的很棒。

只是浮潛太多次,不新鮮了,
這次去長灘島,直接上真正的潛水課(SCUBA Diving)!


長灘島到處都有"體驗潛水"業者,基本上就是最最最最初級的潛水課程,
大約3000PHP左右,
不過每家業者的潛水設備跟器材,多少有點差異,
潛到海底已經夠緊張了,千萬別選個便宜的業者,用舊舊的裝備來下自己。

我也是經由介紹來上課的,
在岸上會有中文教練解說,(圖中教練是他:麥克)
主要先學會手勢及基本技巧。
接著會在海邊下水,一名菲律賓教練帶兩位學員練習水肺,
真的學會了,才會搭船出海潛水。

看到沒,在場的幾乎全都是男生!
教練也說,有膽上潛水課的女生很少。
本來我們這班除了我,還有另一個上海姑娘,
不過她克服不了後翻式入海的恐懼,
最後只有我一個女生下水。
說真的,後翻入海我也很怕啊!
但身上裝備這麼重,
不但綁了一圈鉛塊增加重量,氧氣筒我根本連拿都拿不動。
就算妳想用跳的也站不起來,
船上教練只叫我壓著蛙鏡和呼吸器,
喊著"It's OK!"就把我翻下去了。


在海裡翻了一圈,
搞不清楚方向,一直是倒栽蔥的姿勢,
還好隨身菲籍教練很快的把我抓住,
我們身上的背心是充氣式的,
可以從開關調節充氣量,控制自己要浮起來還是沉下去,
不過我們這些潛水菜鳥,
充氣背心的開關都是教練抓著控制的。

隨著下前的深度越來越深,心裡就越來越緊張,
我的蛙鞋踩到海底的時候,緊張到呼吸急促,一直在喘氣,
教練用手勢要我休息調整呼吸,
兩分鐘後我一看到海底美景,就忘記要緊張了!
(這張照片不是從網站上擷取的,請大家多多包涵)

我自己覺得,潛水跟會不會游泳,根本沒有關係!
主要得克服在深海呼吸的恐懼。
這跟浮潛很不一樣,
浮潛就算嗆了水,頭一抬救上水面了,
我們可在20米深的海底啊!
但只要習慣水肺之後,潛水其實比浮潛自由,
浮潛比較像個旁觀者,潛水則是真的身歷其境。

至於潛水的照片不用費心,
也不用為了潛水買相機防水袋(在深海裡水壓大就沒用了),
會有教練專門幫你在水下拍照錄影。

有趣的是,中文教練早就加入我的微博,
還留言歡迎我到長灘島體驗潛水,
結果我上了一天課,他都沒認出來,
事後發現才一直想找我合照,可惜我已經回台北啦!

很多女生不敢潛水,
到長丹島都跑去玩"海底漫步"(Helmet Diving)來代替,
的確比較不可怕,但有嘗試過的朋友說無法克服耳壓問題,走越深耳朵越痛。
潛水反而完全不會有耳朵痛的困擾,
因為一開始的基礎就是要學會做耳壓平衡,
學會之後,潛在深耳朵都沒感覺。

另外一個沒玩過,純休閒的活動則是"風帆船",
這就簡單了,坐著躺著享受就好!
部用自己揚帆,專人幫你掌控好囉!
長灘島沒什麼風浪,加上海灘太淺,所以無法衝浪,
不過倒是很適合風帆船,
有風無浪,風帆跑得比當地有馬達的螃蟹船還快!
建議大家傍晚再去玩,不曬太陽,吹海風超舒服!


上述的內容是我們甜美女主播--吳宇舒小姐部落格轉貼過來的,如果想看本文的話請到這個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jkshu/16330806

由他的部落格內容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潛水一點也不可怕!而且還比浮潛更棒喔!!
所以各位帥哥美女們...一起來加入我們的行列吧!
台中碧海藍天官方網站: http://www.seasky.org.tw/
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seaskyandersen



綠蠵龜-Green sea turtle

 
 
綠蠵龜學名Chelonia mydas、 green sea turtle),又名綠海龜,是海洋中的爬蟲類動物,是海龜屬下的唯一一種。一生中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過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須回到陸地上產卵,繁育後代,形成了一種較獨特的生活習性

綠蠵龜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2],並在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由於牠用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一、兩百公尺。綠蠵龜的主食為海中的海草與大型海藻,因此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

綠蠵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3],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為避免因人類的捕殺及棲地之破壞,所有海龜被均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或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中的物種。

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綠海龜得1695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二位。
 
 
The green sea turtle (Chelonia mydas), also known as the green turtle, black (sea) turtle, or Pacific green turtle,[3] is a large sea turtle of the family Cheloniidae. It is the only species in the genus Chelonia.[4] Its range extends throughout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eas around the world, with two distinct populations in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Oceans.[5] The common name comes from the usually green fat found beneath its carapace.
This sea turtle's dorsoventrally flattened body is covered by a large, teardrop-shaped carapace; it has a pair of large, paddle-like flippers. It is usually lightly colored, although in the eastern Pacific populations parts of the carapace can be almost black. Unlike other members of its family, such as the hawksbill sea turtle, C. mydas is mostly a herbivorous. The adults usually inhabit shallow lagoons, feeding mostly on various species of seagrasses.[6]
Like other sea turtles, green sea turtles migrate long distances between feeding grounds and hatching beaches. Many islands worldwide are known as Turtle Island due to green sea turtles nesting on their beaches. Females crawl out on beaches, dig nests and lay eggs during the night. Later, hatchlings emerge and scramble into the water. Those that reach maturity may live to eighty years in the wild.[5]
C. mydas is listed as endangered by the IUCN and CITES and is protected from exploitation in most countries.[7] It is illegal to collect, harm or kill them. In addition, many countries have laws and ordinances to protect nesting areas. However, turtles are still in danger because of several human practices. In some countries, turtles and their eggs are hunted for food. Pollution indirectly harms turtles at both population and individual scales. Many turtles die caught in fishing nets. Also,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often causes habitat loss by eliminating nesting beaches.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屬於海龜科的一種海龜,是玳瑁屬下唯一一種,又名瑇瑁、蝳蝐、瑇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鯪龜、十三鱗、十三棱龜、明玳瑁、千年龜,簡稱玳[2],分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兩個亞種。此物種分布非常廣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中[3]。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4]

玳瑁的外形與其他海龜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軀體、保護性的背甲、以及適於划水的槳狀鰭足,而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鷹般的嘴,以及軀體後部鋸齒般的緣盾。雖然玳瑁分布在廣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區是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還生活著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綿。這些海綿中的部分物種對於其他生物來說是劇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質;且由於海綿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矽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數的能夠消化玻璃的動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龜。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櫛水母水母海葵貝類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海藻[5]

玳瑁的甲殼上有美麗而又色彩斑斕的花紋,是一種名貴的寶石,可作為首飾雕塑等飾品的原材料,高貴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長壽的象徵,享有「海金」之稱。玳瑁工藝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工藝水平在唐代已達頂峰,日本的玳瑁工藝也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正是由於人類對玳瑁的過度需求,導致玳瑁在世界範圍內的數量持續減少,已有滅絕的危險,目前兩個玳瑁亞種的保護現狀均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極危狀態[1]。一些國家,如中國日本,常會獵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殼可入中藥,因此玳瑁的保護有很大困難。目前玳瑁受到《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護,很多國家已禁止獵捕玳瑁,玳瑁產品也被禁止進出口[6]


The hawksbill sea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ea turtle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Cheloniidae. It is the only extant species in its genus. The species has a worldwide distribution, with Atlantic and Pacific subspecies. E. i. imbricata is the Atlantic subspecies, while E. i. bissa is found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2]

The hawksbill's appearan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other marine turtles. It has a generally flattened body shape, a protective carapace, and flipper-like arms, adapted for swimming in the open ocean. E. imbricata is easily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sea turtles by its sharp, curving beak with prominent tomium, and the saw-like appearance of its shell margins. Hawksbill shells slightly change colors, depending on water temperature. While this turtle lives part of its life in the open ocean, it spends more time in shallow lagoons and coral reefs.

Human fishing practices threaten E. imbricata populations with extinctio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classifies the hawksbill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1] Hawksbill shells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tortoiseshell material used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utlaws the capture and trade of hawksbill sea turtles and products derived from them.
 
 
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保護海洋資源吧
Join our team, thats protect the oc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