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豆丁海馬-Pygmy seahorse


海馬不是馬,牠是長得不像魚的,有著圓筒狀的長吻,狀似馬頭而得名。全世界已知約有50多種海馬,都是海馬屬(Hippocampus)的成員,牠們的繁殖方式十分特別,是由母海馬將卵產於公海馬腹部的育兒袋,一直到小海馬從育兒袋中孵出,可以說是自然界中最有趣而且奇特的一群動物,然而大多數的海馬物種在野外並沒有被研究過。


有海中小精靈之稱的豆丁海馬(pygmy seahorse),目前只有四種已被分類命名。全世界第一尾豆丁海馬是在1996年發現的,牠們生長於海扇珊瑚上,發現者是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亞的水族館工作人員巴吉邦(George Bargibant),因此以他的姓氏命名為「巴氏豆丁海馬」(Hippocampus bargibanti),另外三種分別為:2001年於澳洲東部外海羅德豪島的潟湖內發現的「克里蒙氏豆丁海馬」(H. colemani),以及2003年於印尼藍碧海峽發現的「丹尼斯豆丁海馬」(H. denise)與「彭氏豆丁海馬」(H. pontohi)。在台灣海域,除了丹尼斯豆丁海馬尚未被發現外,其餘三種都已被找到,克里蒙氏及彭氏豆丁海馬都是2007年在綠島淺海發現的。


2003年11月,筆者為了執行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西太平洋生物多樣性地現親緣關係之研究」,有幸前往印尼布那肯(Bunaken)國家公園的美娜多海域潛水調查。


美娜多的藍碧海峽是知名的潛水勝地,也是印尼最早發現豆丁海馬的海域,在水深20多公尺的崖壁生長的海扇型網柳珊瑚上,通常可以發現至少兩隻豆丁海馬。想在這裡拍照都得排隊,在水深20多公尺又有海流的情況下拍照非常辛苦,尤其牠的偽裝色與凸起表皮組織,與宿主海扇十分相似,牠們以尾部攀住珊瑚,精巧地躲藏在珊瑚蟲群體間,令許多潛水攝影者十分難以拍攝到理想畫面,也因此更加吸引潛水客想一睹牠的盧山真面目。讀者可能很難想像一團接一團的潛水客在排隊等待拍照的情形,很多人在導潛指示下仍無法看清楚豆丁海馬,往往氧氣快用完了還輪不到自己拍照,拍了照片回來才知道,牠是那麼的小!那麼的可愛!


菲律賓和日本琉球在2004年都陸續發現了豆丁海馬,也吸引很多台灣潛水客前往拍照。我相信台灣的珊瑚礁海域一定有牠的蹤跡,為了尋找這水晶宮的超級名模,我於是在當年的珊瑚礁生態保育活動週內,發起尋找豆丁海馬的活動,果然一個月後,就有台灣潛水界的同好在蘭嶼發現,接著墾丁紅柴、獨立礁都發現有豆丁海馬分佈。


令人惋惜的是,2008年墾丁海域發生了盜採豆丁海馬的事件,1月7日,南北潛水中心負責人蔡永春帶領一群義大利潛水客到南灣獨立礁潛水,目的是觀賞水深22公尺處海扇上的豆丁海馬,未料不僅三尾豆丁海馬不見蹤跡,連同宿主海扇柳珊瑚也一起被挖走,現場留有鐵鎚敲擊痕跡和一小段斷落在海底的柳珊瑚枝。


這是一件相當惡劣的盜採國家公園珍貴資源的事件,不但捉走豆丁海馬,連同宿主也盜走,顯然是有預謀敲鑿海扇,可能要連同海扇珊瑚一起飼養或販賣。這次被盜採的海扇珊瑚,是目前台灣發現有豆丁海馬分佈的海域中,水深最淺的(一般都分佈在水深30公尺以下),而且位在墾丁獨立礁凹縫處,不易被錨勾到,極不容易被破壞。最近四年來,我一直很擔心每年這麼多潛水客的拜訪,是否會讓牠受到驚嚇或被偷走,但是萬萬沒想到如今連牠的家也不見了。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7期5月號】

中文版資料出處: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1385


                        English introduction
 
The pygmy seahorses comprise several species of tiny seahorse in the syngnathid family or Syngnathidae (seahorses and pipefish). Family Syngnathidae is part of order Syngnathiformes, which contains fishes with fused jaws that suck food into tubular mouths. They are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around the Coral Triangle. They are some of the smallest seahorse species in the world, typically measuring less than 2 centimetres (0.79 in) in height.

The first species discovered lives exclusively on fan corals and matches their colour and appearance. So effective is pygmy seahorse camouflage that it was discovered only when a host gorgonian was being examined in a laboratory. Other species live on soft corals or are free-ranging among seagrasses and algae.

The first pygmy seahorse known to science was Bargibant's seahorse, (Hippocampus bargibanti). At least six more species were named after 2000.
 
 
Reference:http://en.wikipedia.org/wiki/Pygmy_seahor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